今天是:2022年12月17日 星期六

通知新闻

当前位置:本站首页>>党建工作>>通知新闻

一个大学生“村官”的别样人生 ——记通城县宝塔村党总支书记黎锦林

发布日期:2014-06-10 浏览次数:586

在湘鄂赣三省交汇的通城县,有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山寨——宝塔村。

    相传明朝年间,一位王姓大户在此修建文峰塔,祈望富庶安宁,宝塔村由此得名。多少年来,宝塔人一直梦想着过上好日子。

    从1984年开始,党支部书记黎泗保带领宝塔村人,通过20多年艰苦创业,一步步将梦想变成了现实:

    宝塔村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变成了拥有7家村办企业,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人平纯收入5000元,全村实行免费医疗和免费就学的“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

20065月,老书记黎泗保猝然病逝。扼腕痛惜之余,人们无不担忧宝塔村的未来。

    时隔3年,当人们把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这里时,却欣喜地发现,宝塔村不但没有停滞,反而以年均25%的速度持续增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人平纯收入近万元,并荣获“湖北省村级党组织十面红旗”称号,一场化蛹为蝶般的美丽蜕变近在眼前。

    带领宝塔村创造这一新奇迹的人,正是老书记的儿子黎锦林——一位跳出“农门”又回乡再创业的大学生。

  回

    肯尼·基演奏的萨克斯金曲《回家》,曾经唤起无数人对家的依恋。黎锦林回家的故事,同样充满感动。

1988年,黎锦林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分配去了广州市政府机关,后调进大型国企。1992年,他毅然下海经商办企业,从广州到香港,从深圳到上海,经历了沿海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打拼10年后,黎锦林在上海创办了一家高科技企业。几年下来,公司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正在这时,父亲却萌发了要他回村的念头。

    “锦林呀,我都60多岁了,还管着村里这一大摊事,有点力不从心。班子里又选不到理想的人。你看这事怎么办?”锦林想了想,对父亲说:“可以请人呀。”父亲说:“既要懂农村的事,又要懂企业管理,人品还要过得硬,这样的人,不好找哟。”

    “从本地出去的人里面找找嘛!”黎锦林脱口而出。父亲叹了口气,说:“农村伢,考大学跳出‘农门’不容易。我们这里离大城市远,谁愿意回来啊!”

    原来,当了七届村支书的黎泗保,考虑到自己年龄和身体状况,经上级领导同意,开始物色接班人。此前,他曾找村里几家有人考上大学的家长。哪知人家一听,马上反问:“书记呀,你娃不就上过大学吗?”

    老书记也犯难:让自己的儿子接班,且不说他愿不愿意,搞不好还会惹出一箩筐闲话。

    “这事我琢磨好久了。要不,你回来算了!”看似商量的语气,却不容商量。

    这次,轮到黎锦林犯难了:十年寒窗,廿载打拼,才换来今天的功成名就。况且离家多年,自己早已习惯了都市环境,怎么可能回家当个小“村官”?再说,子承父业,别人还以为自己捡了多大便宜呢。想到这些,黎锦林一口回绝了父亲。

    老书记并不气馁。他把自己的想法提到了村“两委”会上。对于老书记“举贤不避亲”,一些人刚听说时不是没想法。经过一番讨论,大家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

    村委会主任傅建国亲历了这事。他说:“冇想法,那不正常。但宝塔是明星村,摊子大,保证三代人富裕,我还没这个板眼。锦林条件合适,他要是回来,大伙肯定支持。”村里的民意调查,黎锦林果然是众望所归。

    当时,为振兴县域经济,通城正在实施人才“回归工程”,对黎锦林这样的人自然是求贤若渴。县委书记陈树林利用出差的机会,几次到上海看望他,表达了家乡建设需要他的想法,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2006年春,黎泗保陪县委书记、镇委书记和村干部一班人,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聘书,风尘仆仆赶到上海,再次请他回乡。

    见儿子还在犹豫,黎泗保发了脾气:“当年,刘备请诸葛亮也不过三顾茅庐,县里请你也不止三次了。你是喝宝塔水、吃集体粮长大的。在外面读了书,学了点本事,要为家乡出力。要是不回去,我死后,就莫要到我的坟上去!”

    县委书记陈树林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们理解你的心情。古人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个人价值来讲,你是成功的。要是回村里让家乡更富饶,就会放大你的人生价值。”

    一席话,让黎锦林再也坐不住了……

    不久,黎锦林以百万年薪,聘请3位职业经理人,帮忙打理上海的公司。511日,他带上简单的行李,回到家乡,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新

    本来,父亲跟儿子曾有约定:辅佐3年再退休。然而,就在黎锦林回乡第10,父亲便去世了。他还来不及熟悉情况,所有担子就全压到了肩上。黎锦林别无退路,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宝塔砂布厂是村里的支柱企业。刚一进入角色,他就感觉到与沿海的巨大落差:思想观念陈旧、管理缺乏活力、人员素质偏低、科研力量匮乏、技术设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尤其令人头疼的是,几百人的厂,多数是本村人,彼此间非亲即故,难以管理。

    经过深思熟虑,黎锦林拿出了一套改革方案:实行分工负责制,分级授权管理;打破人情关系,用制度管人;改革分配制度和用人机制;聘请技术专家,学习国内外同行先进工艺;开展全方位培训,实施ERP管理;建立现代质量管理模式;推行品牌化营销;建设企业文化……

    没想到,黎锦林的新政,一开始就遇到不小的阻力。

    刚上班时,厂里一些与黎锦林沾亲带故的员工,都喜欢叫他“三哥”、“三叔”、“三伢”。黎锦林板着脸说:“在家里,你们可以这么叫我。但是在厂里,只有黎厂长,没有什么哥呀、叔的。”他想让大家明白,用制度管人,必须打破人情关系。

    第一个踩“红线”的人,竟然是他本家的哥哥。在多次教育无效的情况下,黎锦林毫不留情地免了他的职。亲戚朋友轮番说情,但他态度坚决。他召集家族人员开会,提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大家带头遵守。

    不久,又一个人撞上了“枪口”。某水砂车间主任,工作能力强,曾是当年老书记的得力干将。为了拿生产奖,车间集体作弊。黎锦林二话没说,调整了他的职务。

    实施“指纹打卡”考勤后,黎锦林又推行ERP管理。他要求全厂员工3个月内自费学会电脑。否则,自动待岗。此言既出,一片哗然。全厂懂点电脑的不过5人。黎锦林的一位长辈,在材料库当保管,找他求情:“我都是50多岁的老太婆了,手指硬梆梆的,过两年就退休了,还学啥子电脑?”黎锦林毫不松口:“电脑操作没有例外。要不想学,就回家带孙子吧。”

    一时间,村民怨气冲天。有人后悔:“当初真不该同意请他回来。”黎锦林在村里很有点“众叛亲离”的感觉。

    正当他苦闷的时候,新来的县委书记胡超文找他谈心,鼓励他多找群众沟通,要求党员干部积极支持工作,帮他顺利完成角色转换。

    后来发生的两件事,让大家对黎锦林刮目相看。

20068月,他以10万元年薪,从广州请来一位总工程师。当时,副厂长的年收入只有4万多元,普通员工只有2万左右。有人不满:凭啥给一个外村人发这多钱?黎锦林与大家算了一笔账:“砂布厂正品率每提高1个点,就可增加利润100万。厂里拿出10万,你说划不划算?”后来,车间的正品率果然提高了4个百分点,年增纯利400多万元。

    老书记在世时,常为串货杀价的事伤神。就是大年三十,也有人上门告状。碍于大家乡里乡亲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处罚谁都不好,最后总是不了了之。

    如今,为整顿销售秩序,黎锦林从香港请来专家,给大家灌输“串货杀价等于自杀”的道理,随后出台了异常严厉的管理规定。有位享受副厂级待遇的销售元老,因其下属违规而受处罚,并张榜公布。不久,黎锦林的亲戚,这位销售额排名第一的金牌代理商,因手下业务员串了一箱货,同样被罚了1万。此后3个月,困扰厂里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在磕磕碰碰中,村民们慢慢习惯了黎锦林的管理风格,并从中收获了信任,看到了希望。

  赤

    在理想信念的追求上,黎锦林与父亲有着惊人的相似。

    回村前,他对入党看得比较淡。当他挑起宝塔村的担子后,乡亲们的淳朴给了他温暖,县领导的关心给了他信心。此时的黎锦林,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力量。他暗自发誓:不仅从事业上接父亲的班,更要成为父亲一样的共产党员。回村不久,黎锦林郑重地向组织上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这不是一时冲动,我选择信仰是很认真的。”他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时,敞开心扉,袒露了对党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真是伟大。共产党用28年夺取政权,不仅解决了上十亿人的温饱,还给予人民尊严和安全。现在,共产党又用28年改革开放,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变成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强国。共产党得天下后,并没有忘记农民。现在,农村取消农业税,种田有补贴,村村通电、通路、通电视,普及义务教育,建立合作医疗。历朝历代,有谁比共产党对农民还好的?”

    在黎锦林的成长历程中,父亲对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0多年前,黎泗保刚当书记那会儿,全村七山二水一分田,耕地只剩几十亩。他带领村民办企业,历经无数磨难,好不容易有了点眉目。谁知,1998年的那场洪水,将砂布厂推到破产边缘。面对村民的埋怨,考虑再三后,黎泗保决定将自家房子拿到银行抵押贷款,重整旗鼓。一些好心人担心贷款打了水漂,善意劝阻。

    黎泗保说:“我是个党员,就想证明党有能力改变农村的面貌。企业办砸了,无非我个人受点损失。要是办成了,全村人得实惠,功德无量啊!”那一幕,黎锦林至今历历在目。

    走进村委会办公室,一块块奖牌、一面面锦旗、一本本证书,记录了黎泗保这些年拼搏的轨迹。

    “父亲几乎没给子女留下什么财产,但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我心中,他就是一座精神丰碑!”

    面对父辈们打下的根基,黎锦林备加珍惜。他心中有一个更美的宝塔,他要用行动实践自己的誓言。

    回来后,黎锦林的精力都倾注在宝塔村,每年只能抽空去上海看看,以至于员工绝大部分都不知道他就是公司老板。在宝塔村,没有他爱听的歌剧、爱玩的高尔夫球,甚至连个像样的游泳池都没有。平时,他一个人住在父亲的老屋,吃饭去姨妈家。晚上回到家里,有时连口热水都喝不上,早餐常常是两个馒头、一杯豆浆。生活虽不能与都市比,但他觉得,日子过得充实。

20067月,黎锦林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次年10月,他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一年后,在村“两委”换届中,黎锦林全票当选为党总支书记。每一票,都凝聚着乡亲们的信任!

  亲

    别看黎锦林在管理上有张“刀子嘴”,对待村民,他还有颗“豆腐心”。

    上任不久,他见村干部在三楼办公,便提议搬到一楼。他说:“三楼办公好是好,但群众办事不方便,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上下楼太费劲。”大家觉得有道理,便搬到了楼下,还在大厅四周贴上了办事指南。

    邻村有几家弱智和孤寡老人的特困户,住的房子破旧了,生活条件较差。黎锦林知道后,带头捐钱捐物,号召党员干部献爱心,挤出资金为他们翻修房屋,安排就业。如今,这些特困户都过上了幸福生活。

    为资助外村的残疾人杨生一家,黎锦林每次去都要翻山越岭,往返步行十几里。几度寒暑,从不间断。杨生大女儿中学毕业后,又安排她到村办企业上班。每每提及这些,一家人总是感激涕零。

    每年夏天,谁家孩子考上大学,黎锦林都要登门贺喜,送上奖金。逢年过节,哪怕再忙再累,也要走村串户,为残疾和困难家庭赠送衣物和慰问金,嘘寒问暖。

    黎锦林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身上的衣服都是前些年添置的。每年1.6万元工资,他全捐给了别人,年终奖也用在扶贫济困上。他资助的家庭有30多户,6名贫困大学生在他的帮助下完成学业,13名中学生还在接受资助。

    黎锦林常说:“我回来,就是要为乡亲们谋福利。”横穿村里的一条简易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路边杂草丛生,晚上黑灯瞎火。黎锦林回村后,四处想办法,筹集资金2000万元,修起了2.5公里的“宝塔大道”,路旁种植景观树,两边安上新路灯,山村一夜换新颜。

    见村里的公园还向游人收门票,黎锦林跟大家讲,农村人玩的地方本来就不多,应该像城里一样免费开放。如今,不管是双休还是平日里,来公园游览、锻炼的人络绎不绝。

    去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风暴影响,企业订单骤然减少,不少员工忧心忡忡。黎锦林心里清楚,对一个没有多少耕地的农民来讲,下岗对全家意味着什么。他迅速召开职代会,确定了“轮岗不下岗,减耗不减员”的策略。轮岗期间,职工福利待遇不变。大家吃了“定心丸”,情绪稳定下来。全村轮岗35人,无一人失业。今年初,厂里抓住机遇,扩大生产,轮岗人员又全部上岗。省总工会副主席储玲实地考察后,对此大加赞赏。

  宏

    父亲临终前,曾嘱托黎锦林,要保证宝塔村人至少三代富裕。黎锦林回村时,正值中央号召新农村建设。他认真学习各项惠农政策后,与村委会一班人讨论,提出在“农”字上做文章,抓住机遇,二次创业,以华西村为榜样,通过“三园工程”,把宝塔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投资5000万元,新建“农民花园”。宝塔村住房多为上世纪80年代修建,设计不科学、功能不完备、规划不合理。经村民代表讨论同意后,村里征地50亩,聘请知名院所设计高水准小区。目前,首期132套新楼全部竣工。一栋栋公寓拔地而起,一幢幢别墅鳞次栉比。花园里,光纤入户,在线监控,节能环保,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每平米售价只要一二千元,本村人购房还有补贴。

    ——投资1500万元,建设“农民生态公园”。宝塔村背靠银山,秀水河环绕,木鱼湖镶嵌其间。2006年起,村里修建了3条通往木鱼湖的路,以木鱼湖为中心,建成柑桔园、香樟园、翠竹园、枫树园、桂花园,配以聪明泉、银泉禅寺,形成集休闲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这个生态公园已成为城乡居民休闲的好去处,最近还被授予“湖北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投资5亿元,建设“农民科技园”。该园已纳入县经济开发区建设规划。300亩征地报告已获省里批准,园区“三通一平”和设备引进洽谈正在进行。科技园建成后,村里几家企业将陆续迁入,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共同组建宝塔集团。3年内,建成两条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档砂带生产线,力争5年突破10亿元产值。

    放着上海的生意不做,回乡当“村官”又分文不取。这种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事,黎锦林能撑多久?见记者有些疑惑,他笑着说:“三年前,我是人回了宝塔。现在,我的5000万投资也回来了。宝塔给我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让我在展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能实现个人价值。我的命运已和宝塔捆到了一起!”

    富商回乡当“村官”,是人才、资本、信息的顺势回流。黎锦林回村不到3年,宝塔村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2008年,宝塔村由“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单位”进入“全国文明村镇”行列,由“全省安全文明村”进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行列,由“全省五好村党组织”进入“全省村级党组织十面红旗”行列,由“全省百强村”进入“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行列。

    阳春三月天,银山杜鹃艳。

    有了这样的传人,老人可以含笑九泉;有了这样一批“村官”,乡下敢比城里美;有了这样一种担当,江山千秋旗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