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其他技能大赛

当前位置:本站首页>>文体竞赛>>其他技能大赛

教学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发布日期:2021-06-05 浏览次数:142

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专家报告会”及本部组织的专题学习分组讨论后,自己感觉收获很大,深刻认识到学校正处于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对学校的发展也充满了信心。我充分认识到了学校以后的努力方向。在参加完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后,体会到了学校对内涵建设的重视。明白学校将会以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为契机,努力提高学校应用型本科办学质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将会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并围绕课程体系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工作。
我将会认真配合学校完成各项工作,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我就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从以下八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立德树人,培养“心中有爱、眼中有人、肚中有货、手中有艺”的四有新人。
1、形成“思政+”课程以及一流人才培养环境、氛围助于立德树人。
一要强化思想认识,严守意识形态底线,培育良好师德师风,真正让“立德树人”深植每一位教师心中;二要加强团队建设,探索“思政+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三要创新实践教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和系列主题活动;四要改革考试方式,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加强通识课和学科专业教育的融合,不断提升通识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针对学生自我塑造主动性差的情况,通识课倡导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助于立德树人。
1 做好课程体系设计,把握教学、教材、教师三个关键和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个要素,注重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将思政教学贯穿课程体系。
2 健全教学质量督导制度,健全舆情研判工作。
3 加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可设置诚信档案,积极培育优良考风、学风。
二、结合士官生专业构建军政课程体系,结合“士官生+ICT”专业结构促进特色建课,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加强士官生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文化自信,将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与军事文化有机融合,使士官生既具历史传承感,又体现当代革命军人使命与担当。
结合“士官生+ICT”专业结构促进特色建课,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结合学生专业,结合企业用人标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文写作》、《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通识课程的课程标准,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自我评价、诊断、提升 帮助企业更好的了解 学生 ,也帮助 学生 成为受 企业 欢迎的、能迅速适应角色转化的人。
三、教学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机制转变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1.实施弹性学制,建立学分制管理体制。 学生 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进度、生活情况进行学分的选修以及学习计划的制订,有利于满足学习者自主发展的需求,提高办学效益; 学生 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获得行业知识和行业技能,并根据自身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能力倾向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学分制管理模式实现了从人才培养的整齐划一向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方向转化,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2.坚持成果导向,实施好1+X证书制度。“1”和“X”体现的学习成果均给予相应学分,学分通过认定、积累,最终可以相互转换,实现“书证融通”。通过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融合,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这样,高职教育可以向两端延伸,既可以开展职业培训,又可以完成学历教育。
3.实施差异化培养方案,满足多元化发展需求。扩招背景下学生生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势必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高职院校要摸清受教育者的教育基础、技能水平和就业需求,突出因材施教这一主题,开发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设通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进行分类培养和分层教学,提升受教育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有效解决生源复杂和难培养的问题。
4.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高职院校以信息化技术为抓手,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及共享平台;完善教材形态,对经典的纸质教材,通过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纸质教材+多媒体平台”的一体化教材体系,打造具有互动式教学特点的课程教材。另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实现校际、校企之间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面向全社会的优质教学资源库,这样可以有效缓解扩招带来的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
5.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第一,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依据学生的年龄差异、知识水平差异、需求差异,分类分批组织校内、校外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建构适应不同生源、不同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第二,非传统生源中的一部分是社会人员,其学习目的是实现再就业,然而高职院校缺乏再教育和再培训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这就要求院校主动打开校门,了解社会产业发展趋势,紧跟产业发展步伐,科学合理地盘活优化教育资源。第三,邀请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设计,让高职院校设置课程“接地气”、企业所需人才“有灵气”、产教融合“有活力”、校企合作“有张力”。第四,邀请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这不仅能够让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教学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自我完善。因此,高职院校需重新审视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上的作用,同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完成对专业教育方向的调整,从而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五,校企建立沟通机制。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扩大企业“话语权”,让企业对学生考核做出评价。这有助于院校找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和不足,让企业为学生考核评价“赋能”。
6.构建“双轮驱动”体系,夯实学生主体地位。面对大幅扩招,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评价和教师业绩考核“双轮驱动”体系。第一,学生对教师开展评价,扩大学生“话语权”,实现学生评价与建议、学生评价与改革、学生评价与发展的良性循环。第二,开展学情跟踪调查评价,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过往学习经历、如今学习动机、学业诊断、专业能力及素质发展、毕业去向、专业与产业契合度等内容,实现学习与诊断、就业与社会需要的“双挂钩”。第三,调整教师业绩考核体系,改变高职院校教师盲目追求科研项目和论文数量的现象,解决科研与教学倒挂的尴尬处境。高职院校将对教师考核的着力点放在课程开发能力、学科建设发展、学生学习管理与就业指导、教学业绩尤其是产教融合培养贡献等方面,引导高职院校教师从热衷科研的“围城”里走出来,真正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
四、教学团队建设
1.培养双师队伍。
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明确新时代“双师型”教师素养的国家要求 ,通识课部老师可以考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普通话测试员等行业资格证书, 优化 教师 布局结构,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任用管理制度 聘请 企业兼课教师 到学校任教,遴选、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
2、吸纳企业教学模式,团队建设模式。按照企业教学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引导教师树立协同发展理念,增强团队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专兼教师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对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借校企合作项目推动专业教师向企业流动,另一方面吸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向学校流动,担任兼职教师,尝试探索校企兼职兼薪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互兼、互派、互用。
探索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态。专业教学团队是一个上位概念,其下涉及不同专业方向、不同课程、不同项目的教学组织。可尝试探索课程组、项目组、工作室等分工协作、灵活弹性、适应性强的多样化教师组织形态,让通识课教师师资与专业教师师资充分融合,从而释放更多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活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完善专业教学团队考核激励机制。结合教师岗位聘期考核,并将个人与团体有机结合,给予物质、精神和专业发展方面的激励。此外,还要争取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发展,深度挖掘团队教师的发展潜力。
五、一流课程建设
一流课程建设需要职业性与岗位、职业衔接,通识课改革需要与职业道德、规范有机融合,进行课程改革构建,建立对话课堂,学思结合课堂,企业职能目标有机结合的课堂,同时引进企业评价,发挥其在质量保障中的专业作用。
通识课 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设计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理论教学应以“必须、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实践教学要体现针对性,突出应用性,凸显实用性。课程体系应能覆盖主要的专业岗位群,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同时,还要正确处理课程体系设置中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形成能力和素质的基础,没有知识做为支撑,是不可能形成能力和素质的。而知识的来源就是各门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就是对岗位群所需能力和素质的基础设计,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能力是知识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知识转化成为能力,进而上升为素质,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实现,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所以,在 通识课 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设计其理论课程体系,又要设计其实践教学体系;而素质是内隐的知识与能力,是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的综合体现,是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可以表现为,知识新、能力强,适应性好,毕业就能顶岗的成品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灰领”就是高职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通识课 要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知识,结合行业、地区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构建 不同 专业人才需要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此作为确定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的总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