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思政建设

当前位置:本站首页>>思政建设

筑牢主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发布日期:2016-10-28 浏览次数:340

筑牢主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汇报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并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是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性质的本质之所在,是党和国家对高校的基本要求。因此,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在学校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我校领导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从工作理念、机构设置、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到条件保障,都能亲力亲为,并给于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今年5月,校长办公会决定在全国民办高职院校率先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校长马必学教授对“两院”亲自做了批示,即:“发挥思政优势、拓展思政功能、提升思政实效、彰显学校特色、促进学校发展”。近半年来,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遵照党中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服从和服务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大局,着眼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坚持以“筑牢主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宗旨,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意识形态教育上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打造一支优秀教师队伍,筑牢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它是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无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是实施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理论功底、业务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同时,也关系到是否能筑牢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因此,我们始终把建设一支 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
1、注重理论学习,建设学习型组织
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中虽然90%以上具有硕士学位,但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社会阅历不够、教学经历不足等不尽人意的现象。为此,我们一方面坚持每周一次的教科研例会制度,就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意识形态工作的讲话和中共中央、教育部有关文件组织学习,并就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问题、学生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以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交流和讨论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另一方面,针对我院教师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知识结构上的差距,选读一部著作或教材,以弥补教学中知识结构的欠缺。
2、强化“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筑牢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是关键。半年来,我们通过学习培训、专题研讨、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培育思政课教师的“四种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同时,我们以上学期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契机(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四个自信”),通过集体备课、教学重难点讨论,以及重要理论问题的交流等形式,使思政课教师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达到思想上和认识上的高度统一,从而使思政课教师首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3、举一反三,防微杜渐
2014年11月17日,辽宁日报头版发表了一篇《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信中概括了“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存在的“缺乏理论认同”、“缺乏政治认同”、“缺乏情感认同”三类问题,并对大学课堂应该是怎样的提出了建议。该文发表后,可以说在全国教育界,乃至于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
2015年3月,恰逢我校根据教学计划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这是一门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投身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的课 第一次课,我们去听了一位外聘老教师的课,这次课本来应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而这位教师大讲马克思的婚姻,讲世界上的几大宗教,讲“孔子、孙中山、邓小平是改变中国的三大伟人”等等。这次课既脱离了教学大纲,其观点也多有不当之处,经过研究,我们及时将这位老师辞退。
针对以上两件事情,我们组织教师学习《辽宁日报》刊发的文章,开展自查、自纠,并围绕“思政课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讲”展开讨论。通过学习讨论,老师们认识到,“ 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学术研究和课堂讲授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学术研究是为了探究未知的领域,进而丰富和发展已知的领域,所以,学术研究应该是开放的,无禁区的。但研究的成果毕竟还要有赖于实践的检验才能辩真伪,因此,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的研究成果不能随意拿到课堂上去讲授,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应该如此。同时,思政课教学需要案例辅助教学,但目前国内媒体、社交网络的信息五彩缤纷,需要我们认真分辨、去伪存真,只有三尺讲台不乱,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阵地才能不丢。
二、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弘扬意识形态主旋律
2015年7月27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计划》特别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创新的手段不多,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瓶颈亟待突破 ”,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 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 ”。我们在认真调查分析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基础上,认识到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三个不适应,即:教学模式与现代大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不适应、教材体系与现代职业教育及高职学生特点不适应、教学方法与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适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经过近两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创新”、“三个转变”的改革创新举措。即:
一是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单一的理论教学向 理论教学 + 课内课外实践教学 + 网络平台互动教学 的转变。 现在,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外,在总课时中拿出了1/3用于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我们规定了实践活动项目,制订了《实践活动报告书》;另外,我们在学院网页上开辟了互动栏目,还鼓励老师加入学生班级的QQ群或微信群。这些措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二是创新教材体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由单一的全国统编教材向统编教材与更具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学生特点的自编教材并用的转变。 针对全国统编教材针对性不强的特点,为了适应我国现代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将全国统编教材的教学体系转化为适合于高职学生的教学体系,我们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进行了专题式教学改革,在两轮试点基础上,反复凝练专题,编写出版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教学教程》本学期投入使用。
三是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灌输式向问题导入式、案例启发式、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转变。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倡导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组织教学,使得课堂活起来了,教学效果也得到保障了。
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创新”带来了“三个转变”,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升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教学效果,弘扬了意识形态的正能量。
三、充分发挥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功能,传播意识形态正能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它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是其它教育和宣传形式难以比拟、无法替代的。当前,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不断增多的热点难点问题难免会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而学会正确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复杂现象,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站稳脚跟,抵御国际敌对势力的渗透和影响,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此,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传播正能量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运用经典理论分析问题,认识正能量
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髓。我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诸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问题”等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讲解,要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从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我们党所面临的历史使命出发,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大量正面事例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在认识正能量的同时,掌握分析复杂问题的方法。
2、运用师生互动交流,传递正能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使教师所教的理论能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理论教学能否实现学生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十分重视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本学期,我们在2016级新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采取了专题式教学改革,并规定,每个专题教学内容结束前留10~15分钟时间用作师生互动交流,目前来看,学生发言十分踊跃,效果较好。另外,我们还鼓励老师加入学生微信群或QQ群,以此为平台,随时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传递正能量。
3、运用学生身边典型事例,激发正能量
运用学生身边自己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是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的又一举措。一方面,我们运用我校学生中的正面素材进行积极引导,本学期,在我们自编出版并投入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教学教程》中,我们收录了我校历届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励志成才、志愿服务、参军报国,以及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典型案例,这些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的鲜活的案例激发了正能量,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我们在教学中还注意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负面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其利害关系,趋利除弊,从而催生正能量。
总之,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工作只是初步的、浅显的,因而也是微不足道的。今后,我们将牢记我们的职责,坚持“筑牢主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的宗旨,继续探索和研究意识形态教育更有效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